- 刘澎;孙祯杰;袁一;李跃;
目的 比较单纯腰椎管减压手术与内固定融合减压手术在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脊柱滑脱患者中的长期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347例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脊柱滑脱患者,其中213例接受单纯腰椎管减压手术,134例接受椎间植骨内固定融合术。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平衡基线数据后,每组均纳入116例患者,并进行了为期3年的随访。主要终点是术后3年Os 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得分至少减少30%以上。次要终点包括ODI得分平均变化、腿部和背部疼痛程度、手术和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以及3年内的再手术率。结果 匹配后,232例患者中,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为69岁,193例(83.2%)患者有1年以上的腿部疼痛史,202例(87.1%)患者有1年以上的腰背部疼痛史。减压组术后3年ODI得分较基线降低21.7分,融合组下降22.9分,平均差异为1.2分(P>0.05),表明两组在术后3年ODI得分的降低幅度上无明显差异。116例减压组患者中82例(70.7%)的ODI得分至少减少30%;融合组中有89例(76.7%)达到相同标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次要终点结果与主要终点相似。成像显示,3年后融合组98例成功融合(84.5%)。减压组16例进行了再手术,融合组11例进行了再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vs 9.5%,P<0.05)。结论 在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脊柱滑脱患者中,椎间植骨内固定融合手术与单纯减压手术均可显著改善ODI得分和缓解疼痛,但内固定融合减压手术具有更高的成功融合率和更低的再手术率。
2025年04期 v.46 618-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 沈峰涛;徐晟;朱健;张广渊;张国辉;王健;
目的 探究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躯干肌肌电信号及等速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4年3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就诊的CNLBP患者165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就诊意愿,将患者分为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组(n=94)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n=71),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按照1∶1的比例进行匹配,最终两组各包含65例患者。比较不同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躯干肌肌电信号,屈曲及伸展状态下左侧腹直肌、右侧腹直肌、左侧竖直肌以及右侧竖直肌30、60、90(°)/s的均方根值(RMS)和等速力学特征,屈曲及肌伸展状态下30、60、90(°)/s的峰力矩体重比(PT/BW)和平均功率(AP)。双重差分全模型分析TENS治疗对患者疼痛程度[数值评定量表(NRS)、口述评分法(VRS)],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的改善作用。结果 治疗后,TENS组和tDCS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92%和8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不同运动速度下各部位R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MS值均呈现上升趋势。治疗2周和4周时,屈曲状态下,TENS组患者左侧腹直肌、右侧腹直肌、右侧竖直肌RMS值大于tDCS组;伸展状态下,TENS组患者左侧腹直肌、右侧腹直肌RMS值大于tD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不同动作、不同运动速度下AP、PT/B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PT/BW均呈现上升趋势。治疗2周和4周时,不同动作、不同运动速度下,TENS组患者AP、PT/BW值均大于tD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NRS、VRS、ODI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JOA评分呈现上升趋势。各组患者治疗4周后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TENS组患者NRS、VRS、ODI评分低于tDCS组,JOA评分高于tD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重差分全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ENS对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tDCS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TENS较tDCS能更有效地改善CNLBP患者躯干肌功能,减轻疼痛并提升腰椎功能。
2025年04期 v.46 623-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 宋阳;赵丽;柯鹏辉;郭燕;赵龙;王梦格;徐文凤;戴越阳;
目的 对比分析内镜下动力磨钻椎间孔成形术和环锯成形术在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且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全动力磨钻椎间孔成形术,对照组采用环锯技术椎间孔成形术,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总时长、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手术总时长[(96.3±24.2)min]、术中透视次数[(7.3±1.7)次]明显少于对照组[(121.3±26.5) min、(11.2±2.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7.5±2.5) d]、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6±0.7) d]与对照组[(7.8±1.5) d、(1.5±0.8)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2.4±0.9)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1.6±0.5)分]、末次随访VAS评分[(1.2±0.2)分]均小于对照组[(2.9±0.7)分、(1.9±0.5)分、(1.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 d与术后1个月VAS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综合ODI(9.9±3.5)%、JOA评分[(24.49±3.55)分]均优于对照组术后综合ODI(11.9±5.0)%、JOA评分[(21.15±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1,P=0.396);实验组治疗有效率(87.5%)高于对照组(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7,P=0.363)。结论 内镜下动力磨钻椎间孔成形术和环锯成形术比较,在优化手术总时长、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改善患者中远期疼痛及功能障碍方面具有优势。
2025年04期 v.46 63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董晓辉;范卫娟;关亚妮;李孟喜;
目的 探究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胸腰椎骨折术后残余腰背痛(RBP)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准确识别高风险人群、有效防控RBP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分为RBP组与非RBP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进入胸腰椎骨折术后RBP预测模型构建的特征变量,采用不同程序包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 随访3个月,成功完成随访者共有274例。27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术后RBP发生率为14.60%,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RBP组VAS评分高于非RBP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T值≥-2.5 SD、脊柱后凸角矫正度数是胸腰椎骨折术后RBP的保护因素,筋膜损伤、骨折椎体数、椎体内裂隙征、肌肉减少症、肌肉脂肪浸润程度(MFI)是其危险因素(P<0.05);ROC显示随机森林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决策树模型预测胸腰椎骨折术后RBP的AUC分别为0.934(95%CI:0.897~0.960)、0.906(95%CI:0.865~0.938)、0.876(95%CI:0.831~0.913),其中随机森林的AUC>列线图AUC>决策树模型AUC(P<0.05)。结论 相比决策树、列线图,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对胸腰椎骨折术后RBP的预测效能更好,可有效评估术后RBP的发生概率,为RBP的防控提供指导。
2025年04期 v.46 639-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于超;王静杰;崔致尧;王磊升;丁岩;魏晓东;刘东;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RA)脊柱后部手术中示踪器位置对螺钉置入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接受RA辅助治疗的94例脊柱后路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47例。机器人辅助置钉过程中,A组将示踪器固定到髂后上嵴上,B组使用棘夹将示踪器固定在手术节段附近的棘突上。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医师分级、术后住院时间、螺钉放置满意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医师分级、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螺钉置入满意率高于A组(P<0.05)。结论 手术附近棘突旁安装示踪器可增加螺钉置入准确率,但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手术医师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示踪器的位置。
2025年04期 v.46 646-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 木热提·卡哈尔;阿里木江·吾布力;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辅助临床医师进行早期风险评估。方法 回顾性选取新疆和田市吾布力骨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226例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并且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成人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结果是否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将患者分为未退变组(135例)和退变组(91例)。收集术前及术中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融合疾病类型、术前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是否有吸烟;术前是否饮酒;术前是否存在椎体不稳定以及术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术前关节突退变程度;术中是否固定骶椎、术中融合的节段数、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等。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两组间存在差异性(P<0.05)的变量,将筛选出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的区分度进行评价;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DCA)评价模型的临床价值及其对实际决策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BMI≥23 kg/m~2、吸烟、腰椎滑脱症、融合节段数、骶椎融合、椎体不稳、术前腰椎前凸角(LL)、术前骨盆腰椎匹配角(PI-LL)、术前骨盆入射角(PI)均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13.299,95%CI(3.581 4~49.387 0),P=0.000 1]、BMI≥23 kg/m~2[OR=5.633,95%CI(1.743 8~18.199 3),P=0.003 9]、吸烟[OR=27.514,95%CI(6.731 7~112.460 0),P<0.000 1]、PI[OR=1.329,95%CI(1.191 6~1.482 4),P<0.000 1]、PI-LL[OR=1.250,95%CI(1.121 5~1.394 6),P<0.000 1]、关节突退变程度[OR=1.957,95%CI(2.800 8~1.368 4),P=0.000 2]是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L[OR=0.807,95%CI(0.720 1~0.904 6),P=0.000 2]是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保护因素。预测模型ROC的AUC为0.980,95%CI=0.968~0.998,显示该模型的区分度较好。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表观曲线与偏差校正后的曲线拟合良好。DCA曲线分析显示,在0.1~0.9的阈值区间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益。结论 年龄≥60岁、BMI≥23 kg/m~2、吸烟、PI≥48.4°、PI-LL≥12.7°、术前关节突退变程度2级是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而LL≥29°是保护因素,基于以上绘制的列线图有助于临床医师有效预测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
2025年04期 v.46 650-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 董方;林雪林;
目的 探讨MRI、X线检查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的诊断价值及MR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STIR)黑色线性信号与外力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1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OTLF患者9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骨折分型将所选患者分为脱位型组(31例)和单纯压缩型组(68例),另外根据不同创伤史将所选患者分为高能量外力作用组(35例)、低能量外力作用组(25例)和无明显外力作用组(39例)。所选患者均行MRI、X线及病理检查,收集其病理资料及骨折椎体分布情况,比较MRI、X线单独及联合检查诊断OTLF的结果、对OTLF骨折椎体的检出结果、诊断OTLF骨折分型的准确率,并比较不同外力程度椎体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发生情况。结果 99例OTLF患者经病理检查显示骨折椎体147例,其中T_4 7例、T_6 9例、T_7 17例、T_9 13例、T_(10) 10例、T_(11) 15例、T_(12) 26例、L_1 21例、L_2 18例、L_3 11例。MRI、X线联合检查诊断OTLF的符合率为96.97%,高于MRI(87.88%)、X线(72.73%)单独检查(P<0.016 7),且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检查(P<0.016 7)。MRI、X线联合检查对OTLF骨折椎体的总检出率为97.96%,高于MRI(89.80%)、X线(76.19%)单独检查(P<0.016 7),且MRI检查的总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P<0.016 7)。MRI、X线联合检查诊断OTLF脱位型、单纯压缩型的准确率分别为100.00%、95.59%,高于MRI(80.65%、85.29%)、X线(54.84%、70.59%)单独检查(P<0.016 7),且MRI检查诊断OTLF脱位型、单纯压缩型的准确率高于X线检查(P<0.016 7)。低能量外力作用组有黑色线性信号占比为68.00%,高于无明显外力作用组(41.03%)、高能量外力作用组(28.57%)(P<0.016 7)。结论 MRI和X线检查对OTLF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检查诊断的价值更高,且低能量外力作用的OTLF更易导致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的出现。
2025年04期 v.46 657-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 贾叙锋;龙苗;齐宇新;杨博;胡锡岐;李萍;钟庆;黄光平;冯大雄;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椎间孔镜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于成都医学院附属简阳医院行椎间孔镜术治疗的215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根据是否复发(症状完全缓解后再次出现,影像学显示原手术节段同一侧新的椎间盘突出)分为复发组(n=30)与非复发组(n=185)。对比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工作强度、手术方案、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中纤维环是否破损、术中是否彻底摘除髓核、LDH类型、突出位置、Pfirrma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复发组年龄≥60岁、BMI>24.0 kg/m~2、工作强度重体力、手术节段L_4-L_5、术中纤维环破损、术中未彻底摘除髓核、Pfirrman分级Ⅲ-Ⅳ级、腰椎间盘重度退变、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占比、病程显著高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均是椎间孔镜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LDH患者椎间孔镜术后复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BMI、病程、工作强度、手术节段、术中纤维环破损、术中是否彻底摘除突出椎间盘髓核、Pfirrma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是否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等,临床医师应当予以关注。
2025年04期 v.46 663-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吴涛;崔延超;李娜;成浩;曾铭锋;冯婷;边卫国;
目的 比较“三大训练”(Big3)与Big3联合全身振动疗法(WBV)两种方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 招募90例(NLBP)患者,随机分为垫上训练组(n=45)和振动训练组(n=45)。两组均接受常规的手法治疗和评估,此外垫上训练组接受McGill Big3;振动训练组在全身振动台上接受Big3。每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评估,并在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随访。结果 振动训练组40例和垫上训练组43例均完成了训练治疗和随访。经过2周的治疗,两组患者ODI、VAS均显著降低(P<0.001),JOA均显著增加(P<0.001),振动训练组ODI、VAS、JOA相对于垫上训练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两组患者ODI、VAS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01),振动训练组ODI、VAS稍高于垫上训练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训练方法均对CNLBP可行有效。与单独Big3相比,全身振动疗法联合Big3并没有明显优势。
2025年04期 v.46 669-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 赵继荣;许文娟;陈志伟;邵鸿;史凡凡;杨正汉;杨文通;马俊飞;靳利梅;胡继宏;
目的 探讨甘肃省成年居民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性别特异性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以海拔梯度为分层依据,选取甘肃省涵盖高、中、低海拔的6所合作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通渭县中医院、卓尼县人民医院、临夏州人民医院、玛曲县人民医院)及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掖市甘州区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村或社区≥18周岁的4 545名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本信息、生活方式、职业劳动情况、相关疾病史等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性别间患病率差异,并运用分层Logistic回归模型(以性别为分层变量)分别识别男性与女性LD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甘肃省女性LDH患病率(25.0%)高于男性(20.0%)(χ~2=16.089,P<0.001)。女性LDH的影响因素包括:中海拔(OR=0.287,95%CI=0.196~0.419)、高海拔(OR=0.559,95%CI=0.401~0.780)、藏族(OR=2.937, 95%CI=1.359~6.505)、汉族(OR=2.919,95%CI=1.359~6.269)、45~65岁(OR=1.344, 95%CI=1.020~1.772)、有配偶(OR=3.388,95%CI=2.275~5.046)、无业/失业(OR=0.548,95%CI=0.304~0.991)、年收入3万元~<5万元(OR=0.742,95%CI=0.584~0.942)、中度体力活动(OR=0.606, 95%CI=0.442~0.830)、轻度体力活动(OR=0.674,95%CI=0.495~0.918)、中心性肥胖(OR=1.383,95%CI=1.099~1.740)。男性LDH的影响因素包括:中海拔(OR=1.931, 95%CI=1.366~2.728)、高海拔(OR=4.751,95%CI=3.035~7.438)、有配偶(OR=2.316,95%CI=1.592~3.371)、干部(OR=0.209,95%CI=0.067~0.656)、饮酒(OR=0.744,95%CI=0.557~0.996)、高血压(OR=2.362,95%CI=1.753~3.182)。结论 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甘肃省LDH性别差异的多维机制,为实施精准化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46 674-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 丁玉菊;吴安源;朱希成;方琼;沈珊;
目的 评价电揿针联合Pilates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90例CSR患者随机分为Pilates组、电揿针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Pilates组均予Pilates运动干预;电揿针组在风池和大杼穴实施电揿针治疗;综合组实施电揿针和Pilates联合干预。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CSR评分系统(SSCR)、McGill疼痛量表(SF-MPQ)、颈椎残障功能量表评分(NDI)、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疗程及复发率。结果 三组干预措施均能有效改善SSCR、SF-MPQ、NDI评分和IL-6水平(P<0.05)。综合组在降低SF-MPQ评分上优于其他两组(P<0.05);电揿针组和综合组疗程短于Pilates组(P<0.05)。随访3个月、6个月及1年患者复发率情况,电揿针组:6.67%、20.00%、33.33%;Pilates组:0、3.33%、6.67%;综合组:3.33%、3.33%、6.67%。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三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正P>0.016 7);随访1年Pilates组和综合组复发率低于电揿针组(修正P<0.016 7)。结论 电揿针联合Pilates运动干预治疗CSR可缩短疗程并降低其复发率。
2025年04期 v.46 681-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 眭金辉;黄剑峰;蒋海军;尹保和;邱波;钟远鸣;
目的 探讨分区穿刺锚定式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1月于贺州市中医医院脊柱骨科住院病人,按纳排标准收集符合要求的80例Ⅰ、Ⅱ期KD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分区穿刺锚定式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结果 两组间比较,术后3 d,治疗组椎体高度丢失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椎体高度丢失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VAS评分、ODI、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水泥注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邻椎再骨折及骨水泥松动的病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区穿刺锚定式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Ⅰ、Ⅱ期KD,具有止痛效果显著、手术操作简便以及降低经济负担等优点。通过精准的术前诊断、个性化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精细的手术操作等多方面的结合,能有效降低邻椎再骨折及骨水泥松动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2025年04期 v.46 686-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 马占兵;张树文;沙西卡·那孜尔汗;王浩;
目的 探讨应用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SA-OLIF)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的早期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脊柱二病区接受SA-OLIF治疗的47例DL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为43~65(54.04±6.26)岁。临床疗效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通过对比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影像学特征。结果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进行SA-OLIF手术,手术时间为77~117(94.40±9.36)min,术中出血量47~115(66.28±14.23)mL,所有患者均未输血。纳入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3±4.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7.17±0.70)分降至术后6个月的(1.13±0.54)分,ODI由术前的[(52.68±5.80)%]降至术后6个月的[(9.74±2.38)%];上述两个指标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8.11±0.63)mm,腰椎前凸角为(38.32°±10.17°);术后6个月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11.06±1.12)mm,腰椎前凸角为(42.27°±11.68°);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度得到明显恢复。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9%,其中术中并发症为2.1%(1/47为腹膜损伤),术后并发症为12.8%(6/47),包括2例大腿前侧麻木,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2例左侧屈髋无力,1例融合器下沉。所有并发症在术后1个月内均得到完全缓解,其中融合器下沉在随访中均未发生进展或有不适症状。结论 应用SA-OLIF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早期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5年04期 v.46 692-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 郭兴波;张锐;冯俊飞;陈谦;何江涛;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手术和非融合手术对术后Modic变化(MCs)发展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23年7月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伴有MCs的患者资料。接受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81例,记为FD组;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髓核摘除术(PETD)78例,记为PETD组;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51例,记为PLIF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手术节段、平均随访时间、术前和术后MCs前后径、高度、体积及MCs类型及转变时间。结果 2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7.41个月。各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指标包括MCs前后径和MCs高度。FD、PETD、PLIF组术前MCs前后径分别为(14.56±4.08)、(14.27±3.82)、(14.25±4.66)mm,末次随访分别为(12.21±3.84)、(12.11±3.66)、(11.07±4.58)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PETD、PLIF组术前MCs高度分别为(10.14±2.07)、(10.40±2.12)、(10.24±2.59)mm,末次随访分别为(6.70±1.65)、(7.13±1.38)、(6.12±2.03)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PETD、PLIF组治疗前MCs体积分别为(7.17±3.16)、(6.26±2.55)、(7.06±2.59)cm~3,末次随访分别为(5.94±2.81)、(4.87±2.26)、(4.72±2.24)cm~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PETD组MCs转变时间为(18.67±4.42)个月,PLIF组转变时间为(11.77±4.6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PETD、PLIF均能减小MCs的体积、前后径、高度,且PLIF更明显。融合手术相较于非融合手术,能缩短MCs转变的时间。
2025年04期 v.46 698-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 朱寅;王黎明;沙卫平;宋锦程;张宇;曹泽;
目的 探讨经后正中入路皮质骨轨迹(CBT)螺钉与椎弓根螺钉(PS)在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6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CBT)40例,对照组(PS)40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AVH)和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AVH[(88.40±2.27)%]、Cobb角(5.53°±0.37°)、VAS评分(3.48±0.91)分、ODI(23.39±2.66)%与对照组[(84.55±3.37)%、(6.18°±0.55°)、(4.23±0.62)分、(27.44±4.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PS固定比较,CBT螺钉固定具有更为微创的特点,并且能够明显减少透视次数,以及更好的固定效果和功能恢复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较好选择。
2025年04期 v.46 705-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 马永赞;张勇;唐广军;史明;张文捷;
目的 评估左侧入路L_(4-5)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中右侧髂总静脉的解剖位置与手术操作安全区的关系,分析其对术中血管损伤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接受腰椎MRI检查的143例患者,基于MRI图像测量L_(4-5)椎间隙前后径、右髂总静脉后壁与椎间隙前沿的距离,按Moro法将椎间隙分为6个区(A、I-VI、P),记录右髂总静脉后壁分布区域。根据Ⅱ、Ⅲ区宽度(安全区)是否≥18 mm(标准融合器宽度)分为较宽组(≥18 mm)与较窄组(<18 mm),比较两组静脉分布差异,并统计静脉侵入Ⅱ区的参数。结果 143例患者中,右髂总静脉后壁81.1%分布于Ⅰ区,18.9%侵入Ⅱ区,其中2例侵入深度≥5 mm。安全区较窄组占16.1%(23例),其静脉侵入Ⅱ区比例为26.1%(6例),较宽组占83.9%(120例),侵入比例为17.5%(21例),两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双侧P=0.383)。椎间隙前后径平均(39.74±3.80)mm,右髂总静脉后壁与椎间隙前沿平均距离(7.28±4.32)mm。结论 L_(4-5) OLIF手术中,右侧髂总静脉后壁侵入Ⅱ区的比例较高,提示术前MRI评估右侧髂总静脉位置及安全区宽度的必要性,对于安全区较窄或静脉侵入Ⅱ区的患者,建议术中清理椎间隙时仔细操作,避免器械过度深入,以降低医源性损伤风险。
2025年04期 v.46 711-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 刘红国;李晓亮;张玉和;丁海波;胡健;
目的 探讨分析胸腰椎骨折术后椎体空壳发生的影响因素及1年后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接受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胸腰椎骨折的16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别根据术后首次和1年时CT图像判断是否存在椎体空壳现象和是否发生椎体空壳进展。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椎体空壳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术后1年发生空壳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部患者中92例(55.76%)术后出现椎体空壳现象,空壳形状和大小均不一。骨密度(OR=1.452, 95%CI:1.179~1.787,P<0.001)、术前椎体压缩程度(OR=1.071, 95%CI:1.005~1.140,P=0.039)、螺钉置入深度(OR=1.396, 95%CI:1.158~1.681,P<0.001)和骨折撑开复位情况(OR=2.271, 95%CI:1.770~2.912,P<0.001)是术后椎体发生空壳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椎体压缩程度(OR=1.107, 95%CI:1.021~1.199,P=0.013)和骨折撑开复位情况(OR=1.428, 95%CI:1.096~1.860,P=0.008)是发生椎体空壳患者1年后椎体空壳现象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密度、术前椎体压迫程度、螺钉置入深度和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是术后椎体发生空壳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后椎体复位程度是发生椎体空壳患者1年后空壳现象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04期 v.46 716-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罗园超;陈康;杨富国;刘旭;何仁建;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入路脊柱内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LDH患者112例临床资料,基于干预方式差异分为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组(行PEID,n=62)和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TD)组(行PETD,n=50),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数(ODI),分析术后疗效。随访1年,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将患者分成有效组(n=97)和无效组(n=1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术前两组VAS、JOA评分及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个月,两组VAS、ODI评分降低,JOA评分升高(P<0.05),术后1、3个月,两组VAS、ODI、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有效率较PETD组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在病程≥6个月、PfirrmannⅣ级、临床症状为腰腿并痛、年龄≥50岁、椎管形态为三叶草形方面的占比均大于有效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Pfirrmann分级、临床症状、年龄、椎管形态是疗效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PEID、PETD均可有效缓解LDH患者腰腿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临床应根据两者解剖特点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治疗。病程、Pfirrmann分级、临床症状、年龄、椎管形态与患者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临床应予以重视。
2025年04期 v.46 722-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 李莹;王震;邢帅;
目的 探究术前睡眠障碍、术中低体温对合并轻度脑卒中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谵妄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行脊柱手术的轻度脑卒中老年患者316例,根据术后7 d时有无谵妄,分为谵妄组41例(12.97%)和非谵妄组275例(87.03%)。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控制混杂因素,分析术前睡眠障碍和术中低体温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术前睡眠障碍和术中低体温对术后谵妄的预测能力。结果 与非谵妄组比较,谵妄组有术前睡眠障碍(65.85%vs 45.82%)、术中低体温(36.59%vs 8.00%)的比例升高(P<0.05)。此外,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比例、术前C反应蛋白(CRP)、术中出血量与术后谵妄发生风险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发现,术前睡眠障碍、术中低体温是术后谵妄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术前睡眠障碍预测合并脑卒中的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谵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00[95%CI:0.509~0.691],灵敏度为65.85%,特异度为54.18%;术中低体温预测合并脑卒中的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谵妄的AUC为0.643(95%CI:0.587~0.745),灵敏度为36.59%,特异度为92.00%。术前睡眠障碍与术中低体温两者联合应用时,AUC为0.805(95%CI:0.751~0.859),灵敏度为65.85%,特异度为84.00%。结论 术前睡眠障碍和术中低体温是合并脑卒中老年患者脊柱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术后谵妄具有一定预测能力且两者联合应用的价值较高。
2025年04期 v.46 727-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 马犇;侯文根;李曦;宋向伟;李营;佑路标;
目的 探究在活体羊模型中纤维环缝合术修复羊腰椎间盘纤维环缺损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10只成年雄性健康绵羊接受了腰椎间盘纤维环手术,饲养3个月后,共获得20个功能节段,根据纤维环缺损是否缝合,分为实验组(纤维环缝合,n=10)和对照组(非纤维环缝合,n=10)。其中实验组(n=5)和对照组(n=5)于万能力学试验机上,以2 mm/min的速度对样本进行压缩实验;剩余样本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样本的高度后,置于万能力学试验机上,在负荷300 N的应力下进行蠕变试验。结果 压缩试验中5个实验样本的平均刚度为(486.93±37.64)N/mm; 5个对照组样本平均刚度为(806.75±214.96)N/mm。通过t检验分析实验组椎间盘刚度小于对照组(P<0.05);蠕变试验中实验组5个样本平均最大椎间盘损失高度为(1.69±0.23)mm;对照组为(1.24±0.31)mm;通过t检验分析实验组椎间盘最大损失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在蠕变试验过程中,发现实验组1例出现髓核泄漏;对照组4例出现泄漏,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维环缝合术修复后的腰椎间盘更好地维持了椎间盘的粘弹性、椎间盘的高度、有更低的髓核泄漏率。从生物力学角度证明纤维环缝合术有利于降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率。
2025年04期 v.46 73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 张翼翔;梁原浩;肖文珊;彭盛昕;刘垒;
目的 通过观察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腰大肌的横断面积(CSA)及比率,探讨腰大肌不对称性与FLLDH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60例患者,其中极外侧组(FLLDH组,n=30)、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内突出型)(LDH组,n=30),健康管理中心收集30例正常人群腰大肌横断面积数据(正常组,n=30),比较各组间腰大肌CSA及比率,评估三组间腰大肌的不对称性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LLDH组的腰大肌CSA比率值明显高于LDH组(P<0.001);FLLDH患者中>10%的比率明显高于LDH组(P<0.05)。结论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大肌CSA及比率较正常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FLLDH及LDH组普遍存在腰大肌形态的不对称性;其中FLLDH组不对称性程度更显著且FLLDH组不对称性患者比例更高,因此认为腰大肌的不对称性应作为评估FLLDH患者的一项重要指标,强化腰大肌的平衡训练可预防FLLDH的发生。
2025年04期 v.46 738-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