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佳林;辛辰;魏慧;岳寿伟;尹森;
目的 探究脊髓损伤(SCI)患者在接受下肢反馈康复训练系统与综合康复治疗联合干预后,其脑电图(EEG)功率谱密度值(PSD)的前后变化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及其联盟医疗机构2022年9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40名SCI患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而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额外接受下肢反馈康复训练系统治疗,整个治疗周期为8周。研究分别在训练开始前(0周)和训练结束后(8周),对两组患者的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运动评分(FIM-L)、脊髓独立性评估量表Ⅲ(SCIM-Ⅲ)、下肢运动评分量表(LEMS)评分以及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EEG β频带的PSD值进行测量与记录。结果 在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WISCI-Ⅱ量表评分相较于治疗前有所增加,而试验组患者的各项量表评分在治疗后均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康复治疗完成后,两组患者在进行运动想象(MI)时,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的β频带部分通道的PSD值均有所下降。试验组在训练后的β频带部分通道的PS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β频带CZ通道PSD值与WISCI-Ⅱ量表得分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脑电图中CZ通道的PSD值可作为评估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客观指标。
2025年05期 v.46 791-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 钟学仁;席新华;包拥政;胡孔和;熊英辉;卢林俊;胡永玉;李丹;张正赟;骆影超;陈华平;谭利明;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在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本院行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在腰椎间融合术中,对照组植入Cage、自体骨,观察组Cage、自体骨与PRP联合植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功能指数及血清学指标;采用随机行走模型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评分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纳入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或神经功能损伤。观察患者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年后,观察组患者融合率为93.75%(45/48),高于对照组79.17%(38/48),且观察组患者的融合层数和椎间隙高度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能够增加椎间植骨融合质量及融合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安全性满意。
2025年05期 v.46 797-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 邢锴;龙思萍;鄢光奎;杜浏学;陈宣银;陈江伟;黄山虎;刘志礼;刘家明;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后切口负压引流时间与术后切口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采用密闭式切口负压引流管进行引流。记录围手术期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切口负压引流时间与术后切口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总共纳入301例患者,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36例,平均年龄(62.02±12.56)岁。术后29例患者发生了切口并发症,其中10例为切口渗液,6例为切口裂开,4例为切口感染,3例为硬膜外血肿,其余6例发生了两种及以上切口并发症。并发症组平均引流时间为(3.66±2.21) d,无并发症组为(3.28±1.39)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此外,按引流时间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引流时间≤1 d;>1 d,≤3 d;>3 d,≤5 d;>5 d,≤7 d和>7 d),5个亚组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5%、7.6%、9.3%、17.6%和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除7例患者接受翻修清创手术外,所有并发症患者的切口均通过换药愈合,未发生迟发性切口并发症。结论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后切口负压引流时间与切口并发症发生存在显著关联,引流时间≤1 d和>7 d的患者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2025年05期 v.46 803-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 林亮;赵冲;张栋哲;陈彦平;
目的 对比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BE-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S-TLIF)在创伤定量指标、隐性失血及临床疗效方面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本院接受腰椎融合手术的89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BE-LIF组(41例)和MIS-TLIF组(4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创伤定量指标[肌酸激酶(CK)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隐性失血量(HBL)和疗效指标[如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创伤定量指标方面,BE-LIF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的CK值低于MIS-TLIF组,术后第3天和第5天的CRP值也显著低于MIS-TLIF组(P<0.05)。隐性失血方面,BE-LIF组的HBL显著低于MIS-TLIF组(P<0.05)。疗效方面,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BE-LIF组在术后第3天和术后1个月的腰痛VAS评分显著低于MIS-TLIF组(P<0.05);但在其他时间点的腰痛VAS评分,以及所有时间点的腿痛VAS评分、ODI指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BE-LIF组的植骨融合率为92.68%(38/41),MIS-TLIF组为91.67%(44/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828)。结论 BE-LIF手术在减少隐性失血、减轻手术创伤、改善术后早期腰痛等方面较MIS-TLIF手术更具优势,其微创优势更为显著。
2025年05期 v.46 808-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 刘继琛;徐海珊;王真;
目的 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85例老年DLS患者,根据术式分为A组(41例,MIS-TLIF)和B组(44例,UBE)。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炎症因子、影像学参数。结果 B组的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手术用时、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短(P<0.05)。术后12周,两组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下肢疼痛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滑脱角、椎体滑移度低于术前(P<0.05),Cobb角、椎间隙高度大于术前(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低于术前(P<0.05),且B组低于A组(P<0.05)。结论 MIS-TLIF、UBE治疗老年DLS,两者在缓解腰背疼痛、缓解下肢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改善影像学参数方面效果相近,但UBE在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用时、缩短卧床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缓解炎症反应方面更具优势。
2025年05期 v.46 815-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 冯嘉威;李佩颜;施江远;林毅忠;梁惠剑;伍运燕;关美清;黄慧婷;
目的 探讨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PCVP)与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CF)合并肋间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10月于江门市人民医院脊柱关节骨病科收治的96例OTLCF合并肋间痛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PCVP组(n=48)和PVP组(n=48)。PVP组接受PVP手术治疗,PCVP组接受PCVP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骨水泥分布优秀率、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相较于PVP组,PCVP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减少(P<0.05),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及骨水泥分布优秀率明显升高(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间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在时间、交互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DI在时间、组间、交互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背、肋间VAS评分在时间、组间、交互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邻近椎体再骨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VP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PVP组(P<0.05)。结论 相较于PVP,PCVP治疗更有助于缓解OTLCF患者肋间疼痛,改善躯体功能障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2025年05期 v.46 820-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 谢志敏;温晓东;洪志群;陈雄;李远东;郭金魁;柯鹏希;
目的 基于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和术前骨密度、骨代谢指标构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后二级预防失败的风险预警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莆田九十五医院骨三科收治的OVCF术后1年患者210例为建模组,根据是否发生二次骨折分为预防成功组和预防失败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资料并分析术后二级预防失败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验证。另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1月莆田九十五医院骨三科收治OVCF术后1年患者90例为验证组,收集资料行外部验证。结果 预防成功组患者129例(61.43%),预防失败组患者81例(38.57%)。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2.488,95%CI:1.234~5.016)、自理能力(OR=2.454,95%CI:1.231~4.894)、二级预防依从性(OR=2.301,95%CI:1.476~3.588)、术前腰椎骨密度(OR=0.018,95%CI:0.002~0.132)、骨吸收标志物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OR=5.951,95%CI:3.426~9.742)、骨折部位为胸腰段椎体(OR=2.549,95%CI:1.006~6.456)及骨折类型(OR=3.931,95%CI:1.874~8.247)均为影响患者术后二次预防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模型公式为Logit(P)=0.911×性别+0.898×自理能力+0.833×二级预防依从性-4.018×术前腰椎骨密度+3.950×β-CTX+0.936×骨折部位为胸腰段椎体+1.369×骨折类型-3.459。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建模组ROC的AUC为0.852(95%CI:0.798~0.906,P<0.05),灵敏度为0.778,特异度为0.806。验证组ROC的AUC为0.843(95%CI:0.747~0.939,P<0.0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OVCF术后二级预防失败的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果较好,临床可据此识别高风险术后二级预防失败患者,并给予对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二次骨折的发生。
2025年05期 v.46 825-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罗肖;余华伟;黄东;
目的 探讨老年腰椎滑脱症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TLIF)术后近期临床疗效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预后不良人群及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MIS-TLIF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患者共212例,根据术后病情改善效果分为优良组(168例)和不良组(4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老年腰椎滑脱症MIS-TLIF术后病情改善效果独立影响因素,中老年腰椎滑脱症MIS-TLIF术后病情改善效果预测模型构建及效能分析。结果 212例患者术后疗效评估优47例,良121例,中40例,差4例,优良率为79.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腰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滑脱程度均可能与老年腰椎滑脱症MIS-TLIF术后病情改善效果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滑脱程度、术前JOA评分及术后功能锻炼情况均是老年腰椎滑脱症MIS-TLIF术后病情改善效果独立影响因素(P<0.05)。利用回归模型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P值预测概率对中老年腰椎滑脱症MIS-TLIF术后病情改善效果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29.65%、44.21%、50.43%、30.14%、65.96%。结论 老年腰椎滑脱症MIS-TLIF术后病情改善效果与年龄、滑脱程度及术前JOA评分有关;而基于以上指标构建预测模型可准确指导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预后不佳人群。
2025年05期 v.46 833-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 叶俊星;李霞;杨晓斐;程飞;石树文;冯政;袁凤来;
目的 探讨补肾益精方(BSYJF)通过骨髓神经元性凋亡囊泡对老年性骨质疏松(OP)小鼠的作用研究。方法 取年轻和老年男性骨折患者骨髓,将两组骨髓培养上清液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形态学检测碱性磷酸酶(ALP)、茜素红(ARS)和油红O染色,评价BMSCs成骨成脂分化能力,蛋白质组学分析骨髓上清液中神经元凋亡囊泡标志物L1-细胞粘附分子(L1CAM)、血小板反应蛋白(TH)、补体C3(C3b)的蛋白表达水平。取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BSYJF干预组,每组10只。造模及BSYJF干预组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150 mg/kg·d~(-1),8周)制备OP小鼠模型,8周后BSYJF干预组每天灌胃0.40 g/10 kg BSYJF药液,采用等容生理盐水给空白组及造模组灌胃,共12周。检测血清保护素(OPG)、β-骨胶原交联(β-CTx)吸光度值,股骨做Micro CT扫描和骨组织形态学检测(HE染色)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qPCR)神经元凋亡囊泡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 与年轻组比较,老年来源的骨髓上清液处理BMSCs ALP和ARS阳性染色明显减少,而脂肪细胞的油红O染色明显增强;老年组骨髓中神经元源性凋亡囊泡标志物L1CAM、TH、C3b表达明显增高。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造模组比较,BSYJF组明显改善SOP小鼠血清OPG、β-CTx表达水平及骨组织形态;BSYJF组骨密度(BMD)、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体积分数(BV/TV)均明显增加(P<0.05),骨小梁分离度(Tb.Sp)明显降低(P<0.05);BSYJF组则明显下调神经元凋亡囊泡标志物L1CAM、TH、C3b(P<0.01)。结论 BSYJF能够提高SOP小鼠的BMD,促进其骨形成,改善OP,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元性凋亡囊泡有关。
2025年05期 v.46 838-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张迪;曹向阳;张文明;陈睿;孙永强;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接受腰椎手术的914例患者。按照近似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619)和验证集(n=295)。通过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FBSS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性能。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节段数、手术部位、邻近小关节退变程度、年龄、术中出血量、术后节段前凸角、椎旁肌横截面积和骨密度是FB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95%CI:0.82~0.90)和0.86(95%CI:0.80~0.9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DCA曲线表明,当预测概率在5%~99%时,使用该模型可获得显著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手术节段数、手术部位、邻近小关节退变程度等是FBSS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精确预测FBSS的风险,有助于优化围手术期管理策略,降低FBSS发生率。
2025年05期 v.46 84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陈展鹏;胡奕山;刘伟军;林棉龙;林创鑫;林本丹;
目的 探究3D打印辅助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椎间盘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接受常规影像学检查辅助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观察组接受3D打印辅助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比较两组在椎间盘影像学及手术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次数、出血量及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升高,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降低,且随时间改善(P<0.001)。观察组患椎高度增加,矢状面后凸Cobb角减小,且椎间盘退变患者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椎间盘影像学参数与退变相关(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低[相对危险度(RR)<1,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提高疗效,改善腰椎功能,降低椎间盘退变风险。
2025年05期 v.46 853-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 曾所红;胡红耀;
目的 分析小儿原发性脊柱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CT及MRI特点。方法 选择湖北省监利市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6例原发性脊柱PNET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T和MRI检查结果。结果 CT检查显示,6例肿块均位于硬膜外及脊柱旁,均有骨质破坏。5例椎间孔扩大,1例未见椎间孔扩大。2例肿块密度均匀,4例密度混杂。4例发生囊性病变伴钙化、出血,2例无囊性病变及钙化、出血。增强扫描后,2例肿块呈中度均匀强化,4例肿块呈轻度环形强化但囊变坏死成分不强化。MRI检查显示,6例肿块最大直径为(29.16±5.43)mm,均为不规则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沿椎管向相应椎体水平位置生长,1例沿骶管及骶孔纵向生长。6例肿块均在硬膜外,3例包绕脊髓,3例压迫脊髓。2例T_1WI等低信号,4例T_1WI低信号。2例T_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_2WI呈高信号,4例T_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2例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2例有邻近硬膜增厚强化,4例无邻近硬膜增厚强化。1例包绕椎动脉,5例未包绕动脉。6例肿块椎间隙、椎间盘均无明显改变或破坏。4例肿块周围轻度水肿,2例肿块周围无水肿。结论 小儿原发性脊柱PNET多位于硬膜外及脊柱旁,从椎管向外生长,CT和MRI各有特点,临床可据此进行PNET初步筛查,以病理诊断确诊。
2025年05期 v.46 860-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 刘天泽;许建;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PELD)微创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血清β-内啡肽、P物质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断单节段LDH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PELD椎间盘切除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根据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将其分为有效组114例和无效组31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清β-内啡肽、P物质、过氧化物岐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β-内啡肽、P物质、SOD、MDA与ODI评分间的相关性。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接受PELD微创术LDH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有效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ODI评分明显高于无效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血清β-内啡肽、P物质及MDA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SOD高于无效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组LDH患者血清β-内啡肽(r=0.753,P=0.033)、P物质(r=0.831,P=0.020)、SOD(r=0.727,P=0.037)、MDA(r=0.669,P=0.044)与ODI评分均呈正相关。血清β-内啡肽(OR=2.339,P=0.047)、SOD(OR=2.745,P=0.045)、MDA(OR=2.926,P=0.032)为接受PELD微创术LD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PELD微创术式(OR=0.253,P=0.014)为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PELD治疗LDH总体安全、有效,可减轻疼痛,降低氧化应激反应。
2025年05期 v.46 86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尹严;李旭;秦入结;
目的 对比氨甲环酸(TXA)单独使用与TXA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在减少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围术期出血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骨科收治的12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照组46例,TXA组44例,TXA+rHuEPO组34例。对比三组术前收缩压、术前凝血指标、围手术期血红蛋白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例数、术后引流量以及拔除引流管时间等指标。结果 三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以及术前血红蛋白、收缩压和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XA+rHuEPO组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第1天和第2天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XA+rHuEPO组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含量多于TXA组和对照组(P<0.05)。TXA+rHuEPO组和TX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拔除引流管时间无差异(P>0.05)。三组之间自体血回输、红细胞和血浆输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发现静脉血栓等严重不良并发症出现。结论 TXA或TXA联合rHuEPO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引流量和缩短术后拔管时间,TXA联合rHuEPO使用较单独使用TXA更有助于维持围手术期的血红蛋白含量。
2025年05期 v.46 870-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 解勇;梁雄飞;董小通;陆兵;王勋;乔卿洲;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术(PTED)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术后再次手术的影像学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接受单节段PTED治疗的519例DLSS患者,其中46例因再狭窄或邻近节段狭窄接受再次手术,作为再手术组;按1∶3比例,以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和手术节段为匹配因素,为再次手术组匹配了138例临床结果优良的对照组患者。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和二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像学因素对再手术风险的影响,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腰骶移行椎(OR=2.73,95%CI=1.10~6.77)、关节突退变节段数(OR=2.23,95%CI=1.32~3.75)、骨骼肌指数(OR=0.92,95%CI=0.83~0.99)、关节突关节退变Weishaupt分级为2级(OR=4.07,95%CI=1.04~15.96)及椎间盘严重退变节段数(OR=2.58,95%CI=1.58~4.22)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0.829,95%CI=0.752~0.906)、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P=0.107)和临床决策价值。结论 腰骶移行椎、关节突退变节段数、骨骼肌指数及椎间盘严重退变节段数是DLSS患者PTED术后再手术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这些影像学参数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术前风险评估工具,有助于降低再手术率,改善患者预后。
2025年05期 v.46 875-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 卓翔;孙君军;郑波;张俊;李兴军;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成形术后胸腰段椎体力学稳定性与伤椎再骨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急症创伤外科收治的112例OVCF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再骨折分为未骨折组(n=78)和再骨折组(n=34),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椎体力学稳定性和疗效,并分析力学稳定性与疗效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 两组OVCF患者在骨密度(BMD)、既往椎体骨折史、初次骨折椎体数、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体积、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周围有积液、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目标椎间隙高度、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powerStats分层检验结果显示,未校正任何因素之前,胸腰段椎体力学稳定性与疗效评价指标VAS和ODI评分显著相关(P<0.05)。校正其他因素后,胸腰段椎体力学稳定性与疗效评价指标的关系依然存在(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既往骨折史、骨水泥渗漏、术后无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椎体前缘高度比、目标椎间隙高度、Cobb角、术后VAS评分为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伤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基于上述结果建立OVCF患者术后伤椎再骨折的风险预测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95%CI为0.866~0.927,模型的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形成的椎体稳定性情况是术后伤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并且椎体稳定性与术后疗效相关,建立的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预测模型诊断价值较高,对临床制定干预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46 882-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 王判;孙先泽;刘丰雨;
目的 评价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末预防脊柱深部手术部位感染(SSI)效果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4年1月在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开放性手术的2 123例患者。围手术期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 398例;围手术期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外加手术切口关闭前切口内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末的患者作为万古霉素组,共725例。两组随访时间不少于12个月,术前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SA)的麻醉分类、吸烟、饮酒情况以及是否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深部SSI情况,同时观察万古霉素组中与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末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万古霉素组共有5例深部SSI,感染患者均发生在伴有器械固定的患者中。对照组共有11例患者发生了深部SSI,其中器械固定患者中共有10例发生深部SSI,无器械固定患者中有1例发生深部SSI。两组深部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霉素组中未观察到与外用万古霉素粉末有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如皮疹、神经炎、肾毒性及低血压等并发症。结论 脊柱后路开放性手术中,关闭切口前将万古霉素粉末应用于肌肉、深筋膜中,并不能降低SSI的风险,万古霉素组中未观察到与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相关的不良反应。
2025年05期 v.46 889-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 吴韦贤;张文兵;刘继来;陈斐臻;陈琳;吴燕玲;
目的 探讨肌骨超声参数与血清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相关性及联合诊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TLTPS)的效能。方法 按照1∶1选取2021年11月至2024年10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95例TLTPS患者(TLTPS组)和19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两组肌骨超声表现(肌骨超声评分、L_3多裂肌厚度、L_3横断面积)、血清NF-κB、TNF-α水平,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肌骨超声参数与血清NF-κB、TNF-α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方案诊断TLTPS的价值。另选该医院不同时期60例疑似TLTPS患者作为外部验证数据集,采用Kappa值检验联合诊断TLTPS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评价联合诊断的普适性。结果 TLTPS组肌骨超声评分高于对照组,L_3多裂肌厚度、L_3横断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TPS组血清NF-κB、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肌骨超声评分与血清NF-κB、TNF-α呈正相关,L_3多裂肌厚度、L_3横断面积与血清NF-κB、TNF-α呈负相关(P<0.001);ROC分析显示,肌骨超声评分、L_3多裂肌厚度、L_3横断面积、NF-κB、TNF-α及联合诊断TLTPS的ROC下面积(AUC)及其95%CI分别为0.771(95%CI:0.726~0.812)、0.749(95%CI:0.703~0.792)、0.754(95%CI:0.708~0.796)、0.760(95%CI:0.714~0.801)、0.789(95%CI:0.745~0.829)、0.926(95%CI:0.895~0.950)(P<0.001),联合的AUC大于肌骨超声评分、L_3多裂肌厚度、L_3横断面积、NF-κB、TNF-α(Z=5.744、6.225、6.159、6.270、5.250,均P<0.001);Kappa值检验显示,联合诊断TLTPS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为95.00%,Kappa值为0.864(P<0.001)。结论 肌骨超声参数联合血清NF-κB、TNF-α能提高对TLTPS的诊断价值。
2025年05期 v.46 895-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 焦延亮;蓝中江;王浩军;刘昌昊;阚世虎;王业伟;赵松夏荷;陈磊;杜怡斌;
目的 调查合肥市包河区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的筛查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4年4月至11月,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法对30 470名中小学生进行脊柱侧弯筛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在30 470名学生中,1 897名学生脊柱侧弯阳性,检出率6.23%,其中,女生、较低体质量指数(BMI)及单肩背书包学生的脊柱侧弯检出率较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OR=1.261,95%CI:1.051~1.514)、学段(高中,OR=1.249,95%CI:1.114~1.400)、背书包习惯(单肩,OR=1.232,95%CI:1.122~1.352)及BMI(<19 kg/m~2,OR=1.249,95%CI:1.041~1.498)为脊柱侧弯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合肥市包河区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的阳性率较高,且与学段、BMI、性别及背包方式密切相关,建议家长和学校加强干预。
2025年05期 v.46 901-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 高轩;史相钦;崔家伟;李寒曦;王喆;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行腰椎手术期间发生硬膜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直观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5年1月行UBE手术的40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发生硬膜撕裂将其分为两组:硬膜撕裂组和对照组(未发生硬膜撕裂)。比较硬膜撕裂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UBE术中硬膜撕裂发生率为5.7%(23/40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2.96,95%CI:1.20~7.29)、腰椎管狭窄症(OR=2.66,95%CI:1.07~6.63)、单侧入路双侧减压(OR=2.74,95%CI:1.09~6.92)及翻修手术(OR=8.46,95%CI:2.17~32.99)均是UBE术中发生硬膜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优秀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0.91)和良好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P=0.866),DCA显示其临床实用性良好。结论 年龄≥65岁、腰椎管狭窄症、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及翻修手术明显增加了UBE术中发生硬膜撕裂的风险,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其发生概率,有助于术前风险评估及手术策略优化。
2025年05期 v.46 906-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 姜雪佳;张文霞;颜纯淳;王从安;
目的 基于有限元分析,比较不同力度大小的Mulligan技术对颈椎椎体、椎间盘的应力应变情况。方法 选取1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部CT资料,通过Mimics、Ansys软件构建椎间盘、椎体等C_(5-6)颈椎有限元模型,基于相关文献完成颈椎各组织结构的弹性模量、弹性系数赋值;固定C_5椎体上终板,在C_5椎体上表面给予垂直向下的73.6 N载力。选取C_(5-6)椎间孔作为参考点,比较不同力度大小实施Mulligan技术时椎间孔有效横截面积变化。结果 Mulligan技术在350~380 N力度,可有效使错位的椎间孔上下对齐。结论 Mulligan技术可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因椎间孔错位引起的神经根受压。
2025年05期 v.46 912-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何佳泽;杨佳伟;严可琢;黄伟昌;
目的 基于析因设计探究整脊推拿联合华佗夹脊穴针刺对脊柱侧弯青少年临床疗效及步态特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本院接收的脊柱侧弯患者共176例,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28例脊柱侧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32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整脊推拿治疗,C组给予常规治疗+华佗夹脊穴针刺,D组给予常规治疗+整脊推拿+华佗夹脊穴针刺。基于析因设计比较4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形态学指标与步态特征指标时间与组间是否存在交互效应。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形态学指标与步态特征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析因设计分析治疗后各组VAS和ODI评分,经Corrected Model检验,VAS评分F=6.98(P<0.05)、ODI评分F=5.74(P<0.05),表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整脊推拿与华佗夹脊穴针刺VAS和ODI评分交互作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VAS评分F=4.17(P<0.05),ODI评分F=4.37(P<0.05),提示整脊推拿与华佗夹脊穴针刺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形态学指标和步态特征指标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后的Cobb角、背部倾斜角、躯干旋转角和膝关节运动角度呈现下降趋势,且D组的下降幅度高于A组、B组和C组(P<0.05);而前屈活动度、后伸活动度、步速和步幅呈现上升趋势,且D组的上升幅度高于A组、B组和C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步速、步幅与Cobb角、背部倾斜角、躯干旋转角呈负相关关系,与前屈活动度、后伸活动度呈正相关关系;膝关节运动角度与前屈活动度、后伸活动度呈负相关关系,与Cobb角、背部倾斜角、躯干旋转角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采用整脊推拿联合华佗夹脊穴针刺能够有效提升脊柱侧弯青少年患者的脊柱功能,改善其步态特征,从而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2025年05期 v.46 917-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 杨毅松;章玉冰;张刚;胡绪言;郑军;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单通道脊柱手术(AUSS)与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AUSS或UBE手术的120例LDH患者,其中AUSS组50例,UBE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USS组手术时间(60.3±3.1)min、术中出血量(30.8±4.3)mL、X线透视次数(1.6±0.5)次和切口长度(1.8±0.3)cm均低于UBE组(P<0.000 1);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与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01),两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USS组与UBE组改良MacNab优良率分别为90.0%与95.7%,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与2.8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USS与UBE均可有效缓解LDH患者疼痛,改善功能障碍,疗效与安全性相当。AUSS在术中操作效率及微创性方面更具优势,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2025年05期 v.46 925-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